Page 210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210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3 期

             主观阶层认同可能受到不同城镇化路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地区特征等多方面的影响,本部分将在
             上述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多元统计模型定量估计中国多元城镇化路径对个体主观阶层认
             同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
                 多元统计模型的回归结果见表 2。其中模型 1和模型 2分别包括总体模型和分性别模型(即女性样
             本模型和男性样本模型)。首先,在模型 1中加入关键自变量,即多元城镇化路径。总体模型结果表明,
             相比没有发生流动的农村居民,城镇化路径中自致性路径和先赋性路径对主观阶层认同产生显著的提
             升作用。分性别模型的统计结果与总体模型相似,并且自致性路径和先赋性路径对女性主观阶层认同
             的影响系数要大于男性。不同之处在于,相比没有发生流动的农村居民,农民工路径对女性主观阶层认
             同具有拉低作用(不过统计意义不显著),而对男性主观阶层认同则产生显著的提升作用。


                                         表2   多元城镇化路径对主观阶层认同的影响
                                                  模型1                               模型2
                       变量
                                        总体        女性         男性          总体          女性          男性
                    城镇化路径
               参照类:未流动农村居民
                    农民工路径              0. 075     -0. 040   0. 184 **   -0. 074     -0. 182 **   0. 023
                    政策性路径              0. 065     0. 021     0. 084     0. 457  **  0. 451 *     0. 475 *
                    自致性路径              0. 466 ***  0. 518 ***  0. 463 ***  0. 501 ***  0. 551 **  0. 495 *
                    先赋性路径              0. 209 ***  0. 235 ***  0. 184 ***  0. 525 ***  0. 489 *  0. 588 **
                       年龄                                              -0. 035 **   -0. 036 *   -0. 028
                     年龄平方                                               0. 001 ***  0. 001 **   0. 001 **
                人力资本(教育水平)
                 参照类:初中及以下
                       高中                                               0. 138 ***  0. 139 *    0. 171 **
                       大专                                               0. 260 ***  0. 280 **   0. 244 **
                    本科及以上                                               0. 299 ***  0. 310 **   0. 293 **
                     健康水平                                               0. 164 ***  0. 191 ***  0. 151 ***
                    城镇化水平                                               -0. 005     -0. 004     -0. 007
                   城市化水平*户口                                            -0. 009 ***  -0. 011 **  -0. 009 *
                      常数项              4. 050 ***  4. 150 ***  3. 957 ***  -1. 312 ***  -0. 933 *  -1. 744 ***
                     解释比例              0. 70%     1. 00%    0. 70%      21. 30%     21. 60%     22. 70%
                      样本量               6991      3373       3618        6991        3373        3618
                注:p <0. 01,p <0. 05,p <0. 1。限于篇幅,模型2中受访者婚姻状况、职业、工资收入、政治面貌、家庭收入、人均住房面积、父亲的
                           **
                                  *
                   ***
             人力资本、父亲的政治面貌、地区类型等变量对应的统计分析结果未列出。读者如有兴趣,可以与本文作者联系获得相关数据信息。
                 在模型1的基础上,模型2继续加入了个人(年龄、婚姻状况、人力资本、健康水平、职业、工资收入和
             政治面貌等)、家庭(家庭收入、人均住房面积、父亲的人力资本和父亲的政治面貌等)、地区特征(地区类
             型、城镇化水平)以及城镇化水平与户口类型的交互项等作为控制变量。
                 总体模型的统计结果表明,相比没有发生流动的农村居民,自致性路径、政策性路径和先赋性路径
             对个体主观阶层认同都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而农民工路径则有拉低作用,不过其统计意义并不显著。
             此外,城镇化水平与户口类型的交互项显著,并且城镇化水平的主效应不显著。
                 分性别的模型结果表明,一方面,相比没有发生流动的农村居民,自致性路径、政策性路径和先赋性
             路径对男女的主观阶层认同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其中,自致性路径对女性主观阶层认同的提升作
             用要更为显著(其在 0. 05,水平显著),而自致性路径对男性主观阶层认同的提升作用却仅为边缘显著;
             先赋性路径对男女群体的影响则恰好相反,即对男性主观阶层认同的提升作用要更为显著(其在 0. 05,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