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9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209
中国多元城镇化路径对主观阶层认同的影响
看,自致性路径群体的主观阶层认同要高于其他路径群体,这一特征在男性和女性之间没有差异;政策
性路径群体中女性的主观阶层认同低于女性农民工,甚至要低于未发生流动的女性农村居民,而政策性
路径群体中男性的主观阶层认同虽然也要低于男性农民工,但要高于没有发生流动的男性农村居民。
通过对政策性路径群体主观阶层认同的分析可以看出,获得城镇户籍身份并不意味着自动会形成较高
的主观阶层认同。
表1 多元城镇化路径的描述性分析
未流动的农村居
变量 农民工路径 政策性路径 自致性路径 先赋性路径
民(参照组)
阶层认同(自评得分:1—10分) 4. 08 4. 17 4. 08 4. 53 4. 24
年龄(岁) 43. 50 38. 08 42. 68 41. 47 41. 44
人力资本(教育水平)
初中及以下 87. 11 69. 50 64. 73 26. 42 25. 97
高中 10. 99 21. 19 21. 42 26. 40 34. 76
大专 1. 21 6. 14 7. 09 20. 79 19. 65
本科及以上 0. 68 3. 17 6. 76 26. 29 19. 61
健康水平(自评得分:1—5分) 3. 56 3. 89 3. 66 3. 91 3. 82
工资收入(万元) 1. 21 2. 31 2. 33 3. 53 3. 37
家庭收入(万元) 3. 03 5. 32 5. 76 7. 31 7. 52
注:限于篇幅,受访者婚姻状况、职业、政治面貌、人均住房面积、父亲的人力资本、父亲的政治面貌、地区类型等变量信息未列出。
读者如有兴趣,可以与本文作者联系获得相关数据信息。
再次,不同城镇化路径的群体在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下面以人力资本、健康
水平、工资收入为例说明个体特征,以家庭年收入为例来说明家庭特征。其中,人力资本方面,不同城镇
化路径群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自致性路径群体中有超过 25% 的个体具有本科以上学历,高于先赋性
路径群体对应的 19. 61%,其他城镇化路径群体中低学历特征则较为明显,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均
超过了 60%。性别差异同样存在,自致性路径群体中的女性约有 24% 为本科以上学历,男性占比则更
高一些,达到了 28%;政策性路径群体和农民工路径群体中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则很少,并且男性
教育程度要高于女性。
健康水平方面,不同城镇化路径群体之间的差异同样非常明显。自致性路径群体健康自评得分最
高,达到 3. 91,其次是农民工路径和先赋性路径群体,分别是 3. 89 和 3. 82,政策性路径群体要略高于未
发生流动的农村居民。分性别来看,虽然男性和女性都处于比较健康的状态,但健康自评得分最高的群
体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为政策性路径群体和自致性路径群体,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此外,不同城镇化路径群体间的个人工资收入差异也比较明显,自致性路径、先赋性路径群体的个
人工资收入要高于政策性路径群体、农民工路径和未发生流动的农村居民,并且各类别群体中男性个人
工资收入都要高于女性。
家庭收入方面,先赋性路径群体的家庭收入明显高于其他群体,自致性路径、政策型路径群体的家
庭收入也高于农民工和没有发生流动的农村居民。分性别来看,除先赋性路径群体外,其他路径群体的
男性家庭收入都明显高于女性,并且政策性路径群体家庭收入的性别差异最大,其次为农民工和自致性
路径群体。
总之,不同城镇化路径的群体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自致性路径和先赋性路径群体在各个方面
都具有相对优势,农民工和没有发生流动的农村居民在人力资本、家庭收入等方面则相对较弱。就性别
差异而言,男性在个体人力资本和家庭收入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
(二)多元城镇化路径对主观阶层认同的影响及性别差异
在当前国家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个体城乡之间的流动正变得愈加频繁。鉴于个体的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