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7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207

中国多元城镇化路径对主观阶层认同的影响

                       (二)城镇化路径中的性别差异
                       性别视角对于研究和解释社会现象正变得愈加重要。目前学者对城镇化过程中的性别差异开始有所
                   关注,尤其是在“农转非”过程中。比如,有学者利用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通过历史变迁的维
                   度考查发现,在控制个人特征和家庭背景因素后,改革初期及以前女性“农转非”的机会远高于男性,但是
                   到了改革中后期,男女实现“农转非”的机会逐渐趋于平等(边燕杰和李颖晖,014)。同时,也有研究表明,
                                                                                      2
                   在不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中国农村男性在通过教育或参军实现户籍转换的可能性方面更有优势;但在
                   控制其他因素之后,农村女性通过教育或参军获得城镇户口的可能性反而更高(Wu & Treiman,004)。
                                                                                                     2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可以看出,户籍制度和人口的城乡流动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城镇化经验。在城镇
                   化过程中,农村居民实现户籍身份转换的渠道呈现出多样性,从而在集体层面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多
                   元城镇化路径,而城镇化路径的多样性不仅会对个体的客观社会经济地位,而且很可能还会对诸如阶层
                   认同等主观认知层面产生影响。基于相关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本文将研究焦点主要放在中国多元
                   城镇化路径对个体阶层认同的影响上,并重点关注这种影响是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三)研究假设
                       前面的文献分析已经表明,多元城镇化路径很可能会导致个体形成差异化的主观阶层认同。借鉴已
                   有研究,本文不仅考虑到成功实现城镇户籍转换的群体,也将没有实现城镇户籍转换的农民工群体纳入
                   进来,从而区分了不同的城镇化路径(Luo&Chui,2019)。具体来说,本文根据被访者居住社区类型(城镇
                   社区还是农村社区),当前户籍身份(城镇户籍还是农村户籍)以及户籍身份获得方式将研究群体划分为
                   五类,包括:(1)出生并且一直生活在农村地区的群体(作为参照群体);(2)在城镇地区工作生活但仍是农
                   村户籍的农民工路径;(3)通过征地、家属随迁、户口改革等方式获得城镇户籍的政策性路径;(4)通过升
                   学、招工、转干、参军、购房等因素获得城镇户籍的自致性路径;(5)出生就是城镇户籍的先赋性路径 。
                                                                                                         ①
                       本研究认为,不同城镇化路径的人群在主观阶层认同上很可能会存在差异性,故提出阶层认同的群
                   体间差异假设,即假设 1:相比没有发生流动的农村居民,不同城镇化路径的个体在主观阶层认同上存
                   在差异。 而且,不同城镇化路径群体在主观阶层认同上所体现出的差异性,很可能表明多元城镇化路
                   径对个体主观阶层认同会产生显著的影响。据此,本文提出多元城镇化路径对阶层认同的影响假设,即
                   假设 2:在多元城镇化路径中,相比没有发生流动的农村居民,即使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农民工路
                   径、自致性路径、政策性路径和先赋性路径对个体的主观阶层认同仍然会产生影响。
                       鉴于男女在资源禀赋等方面可能存在的不同,本研究还引入性别差异视角,认为不仅不同城镇化路
                   径群体在主观阶层认同上可能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性别差异,而且多元城镇化路径对个体主观阶层认
                   同的影响也同样会体现出性别上的不同。因此,本文提出主观阶层认同的性别差异假设,其中:
                       假设3.1:不同城镇化路径的个体的主观阶层认同存在性别差异。
                       假设 3.2:相比没有发生流动的农村居民,即使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农民工路径、自致性路
                   径、政策性路径和先赋性路径对主观阶层认同的影响仍然会存在性别差异。

                                                     三、数据与分析策略


                       (一)数据
                       本文主要使用 2012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以下简称 CGSS2012)进行定量分析。中国综合社会
                   调查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负责设计实施的一项大型综合性社会调查,采用多阶段分
                   层抽样,将年龄在 18—70周岁的成年人作为受访对象。CGSS2012共计调查了 11,765名个案,调查内容


                       ①  需要特别指出,第一类和第五类群体既没有发生空间流动也没有发生户籍变化,因此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城
                   镇化过程所涉及的人群。本研究只是出于便于群体比较的目的,将出生并且一直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农村户籍居民作为
                   群体比较的参照群体,并主要基于城镇户籍身份获得方式的考虑,权且将出生就是城镇户籍的人群对应的路径称之为
                  “先赋性路径”。感谢评审专家对此提出的宝贵建议。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