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8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208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年第 3 期

             包括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婚姻和家庭、工作和收入、态度和行为等多个方面。基于研究需要,本文从
             CGSS2012的有效问卷中选取 18岁至 60岁的样本,在剔除无效值和处理缺失值之后,最终进入统计分析
             的样本共有6,991个,其中女性样本3,373个,男性样本3,618个。
                (二)变量
                 1. 因变量     本研究的因变量是受访者的主观阶层认同。CGSS2012 采用十级阶梯式量表测量受访
             者的阶层认同,是一个连续型变量,其中 1 分表示自认为是最底层,10 分表示自认为是最顶层。可以看
             出,如果受访者回答的分数越高,那么表示其对自己社会阶层地位的评价也越高。
                 2. 自变量     本文的关键自变量是多元城镇化路径。如前文所述,本研究根据个体户籍是否转变以
             及是否发生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将多元化城镇化路径主要分为农民工路径、政策性路径、自致性路径
             及先赋性路径。其中,政策性路径和自致性路径的个体发生了户籍变化和空间流动,农民工则仅仅实现
             了空间流动,而先赋性路径严格意义上并不属于城镇化过程所涉及的核心群体,本研究引入该类别更多
             的是为了便于不同群体之间的比较。
                 3. 控制变量      根据已有研究,本研究主观阶层认同多元统计模型中将受访者的个人、家庭以及地
             区特征等作为控制变量。其中,被访者个人特征主要包括年龄、婚姻状况、人力资本、健康水平、职业、工
             资收入和政治面貌等;家庭特征主要包括家庭收入、人均住房面积、父亲的人力资本和父亲的政治面貌;
             地区特征主要包括地区类型(东部、中部、西部)、城镇化水平。
                (三)分析策略
                 多元城镇化路径对主观阶层认同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是本研究的关注焦点。根据研究问题,本文
             的分析策略主要分为描述性分析和解释性分析两部分。首先,对不同城镇化路径群体的主观阶层认同、
             群体自身特征等进行描述性分析,详细分析不同城镇化路径群体在主观阶层认同方面存在的差异,同时
             注重分析不同城镇化路径群体主观阶层认同的性别差异。总之,描述性统计分析有助于厘清样本的基
             本特征,从而为后续开展多元定量分析提供基础。
                 第二部分是解释性分析。本文的因变量主观阶层认同是连续变量,故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
             计量分析,用于估计多元城镇化路径对个体主观阶层认同的定量影响,同时探讨不同性别之间在主观阶
             层认同、多元城镇化路径对主观阶层认同影响方面存在的差异。考虑到个体从农村到城市流动本身可
             能具有的选择性,本文将在描述性统计和多元定量分析之后,进一步通过倾向值匹配方法,来检验多元
             城镇化路径自身可能存在的选择性是否会明显扭曲本研究的主要定量结果。


                                 四、多元城镇化路径对主观阶层认同的影响


                 阶层认同是一种心理和意识层面的认知,其基础不仅建立在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上,而且依赖于社会
             发展状况和生活机遇的变化(赵延东,2005)。本部分将通过统计分析探讨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农民工
             路径、政策性路径、自致性路径及先赋性路径群体的主观阶层认同现状以及群体特征,并将深入分析多
             元城镇化路径对个体主观阶层认同产生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
                (一)多元城镇化路径下主观阶层认同的差异
                 首先,不同城镇化路径间存在主观阶层认同的差异(详见表 1)。其中,自致性路径(4. 54 分)、先赋
             性路径(4. 24 分)、农民工路径(4. 17 分)、政策性路径(4. 08 分)四类群体的主观阶层认同得分呈现梯度
             降低的分布。
                 其次,分性别来看,不同城镇化路径下男性的主观阶层认同得分都要低于女性 。分城镇化路径来
                                                                                       ①

                 ①  对此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中国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深入人心,男性的社会角色给他们增加很多生活重担和
             心理压力,虽然男性社会经济地位不断在改善,但仍没有达到预期,其客观地位与主观认同出现了不一致。与此同时,社会转
             型时期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整体的社会地位“参照系”发生了重大变动,其基础从单位类型和社会归属等转换为市场机遇的
             占有(高勇,013),而现代社会中机遇占有的不平等又进一步加重了男性的“认同危机”,使他们对自我阶层的认同普遍较低。
                     2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