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4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214
何看待“大华语”视野下的汉语研究,就成为国际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期刊发新加坡周清海、
香港地区邓思颖、大陆李宇明三人一组文章,围绕汉语的世界性、语言融合与教学、全球汉语语
法等问题展开讨论。因为作者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差异性,也带来了认知上的些微不同,但无论是
纵论世界汉语,还是讨论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无不展现出汉语研究的国际化倾向,他们对汉语
研究视野的拓展是显在的,也是有力的。中国文化自信终究要体现在话语和思想体系的建设中,
而汉语自信则是基础的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组文章的价值和意义当在于此。
写本学近来颇有成为显学之势,不仅相关写本研究的文章数量可观,新近也创办了专门的写
本研究刊物。写本之可贵,原因众多,而版本校勘价值则是其一。去年我曾有幸踏访敦煌,对着
如今空空如也的藏经洞,想象曾经沸腾的抄经之形,不禁感叹在这一笔一划之中,留存了如此广
泛而重要的原初文化踪迹,一时期的文化居然可以得到如此完整的“封存”,写本之意义于此可
见一斑。虽然相对于刻石文字,写本文字整体要显得复杂,甚至被挑剔的空间要更大。但刻石的
谨严与写本的自如,实际上共同构成了文本形成过程中的生态特征。王磊关注敦煌六朝写本与
《十诵律》的译校问题,使得相关版本流传有迹可循,其中诸本文字选择之差异,更可见出不同
时代之认知特点。由这种密实而切实的研究功夫带来的学风是值得鼓励的。
家庭观念深植于中华文明的传统之中,先秦宗族封建制度的形成即体现了由“家”以成“国”
的演变过程。建设和谐社会,“家”是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所谓“家国情怀”,即体现了家与
国之间不可须臾分离之关系,而复兴传统文化,即需要重构“家”与“国”的新型关系。儒家讲
“家”,更多地着眼一“家”之中的“亲亲”关系,其背景是当时家庭亲亲关系的疏离。而当今
社会,亲者反目、家庭解体的情况也时或见诸媒体,故反思传统的“家”的关系,对于重塑现代
“家”的格局,显然是有意义的。不过儒家释“家”,偏重于内,而相对忽视“家”的外部关系。
从本质上说,“家”的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和哲学问题,此足可为学界深长思之。
当下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所昭示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一个
国家的新发展格局,除了依赖国际大循环的支撑,还得继续依托国内的大循环。此即当今世界发
展的“双循环”理论。我国经济社会的新形态与新热点之一便是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区域一体
化才能带来更大的都市集聚力和辐射力,核心大城市与周边小城市形成圈层式的融合结构,从而
形成整体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力量。“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便以这一理念为背景。孙久文等的
文章以此来探索都市圈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这是“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之一。
此期出版,已是五月。春将去,夏渐来,山光水色惹人亲,岭南更是才转热,便祈凉。这让
我想起黄庭坚《晚楼闲坐》一诗: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来一味凉。
简直与我心有戚戚焉,似乎这个黄昏,我就是与黄庭坚怡然相对,闲坐烹茶。我虽然在倦月楼里
凭栏看去,只有一座又一座呆立的高楼,可这不妨碍我想象山水光接、十里荷香的情形。也只有
靠着这种兼有虚幻与旖旎的想象,才能让我静下心来,读一篇一篇的文章,写一行一行的文字……
208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