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3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P. 203
中国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空间策略互动性和门槛效应
第六,道路交通覆盖率(Road)的系数显著为负,而基建工人比率(CWorker)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政
府更希望企业对当期和将来的基建投资付费而不是为过去的基建投资和已有的基础设施买单。
为探索地方政府对不同税种的空间竞争关系和征税策略,本文计算了三种税率(地区平均增值税率
VAT、地区平均所得税率 INCT 和地区平均营业税及附加比率 OPT)与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门槛回归结
果。具体地,VAT 模型存在两个门槛变量,空间相关系数为 0. 2991,说明相邻城市政府对企业的增值税
平均税率提高 1个单位,将使得该地区企业平均税负提高近 0. 2991个单位。INCT模型和 OPT模型存在
一个门槛变量,空间相关系数分别为 0. 1381 和 0. 1735。与此两种税率相比,VAT 模型的空间相关系数
较大。增值税是中央地方共享税,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目标,扩大工业产业产能,积极涵养税源,在增值
税税种上采取了更加激烈的竞争模式。在影响因素方面,各变量系数符号与表3的模型III基本一致,体
现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
①
结合税收竞争理论,本文发现在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实际税率与劳均资本正相关,集聚租缓和了市
场流动性的节税作用,降低了企业的税收敏感度,支持了 BK-BTCM 的部分理论成果。在经济欠发达和
中等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无法对产业集中和产业关联产生的“集聚租征税”,企业实际税率与劳均资本、
市场流动性均呈负相关关系,支持了 BTCM 的部分理论成果。为避免“竞争到底”的恶劣情形,中国地方
政府结合客观实际,利用企业对资源(生产资源和政策资源)的粘性,对产业专业化产生的“集聚租”征
税,展现了税收竞争博弈过程中的不凡智慧。可见,中国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是一个复杂的博弈过程,
并非简单遵从BTCM理论所论述的“逐底竞争”模式或BK-BTCM 理论所论述的“逐顶竞争”模式,而是结
合地方经济的发展特点采取了差异化的策略博弈,假设3得到了实证支持。
六、结论与启示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空间滞后门槛回归面板模型,用截面极大似然估计法获得各参数的估计,将估
计技术用于研究中国地级市政府税收竞争的空间策略互动性和门槛效应。该模型解决了东、中、西部经
济区域划分方法存在的内部经济发展不均的问题,也为一类经济问题提供了避免以经济区域粗糙划分
地区的空间计量方法。
通过将 1999—2008 年间中国 280 个地级市的工业企业平均税率对产业集聚水平、劳均资本存量和
市场流动性等相关因素进行建模分析,本文发现地方政府存在显著的正向税收策略互动,税收竞争模式
存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门槛特征,地方政府依据经济发展特点采取了差异化的征税策略。具体结论与
启示如下:
第一,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国地方政府的财政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作为财税博弈的一种重要手
段,中国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被证明是存在的,这具体表现在毗邻城市政府的税收政策存在显著正向
的空间策略互动性。另外,本文将人均 GDP 水平作为门槛变量,对研究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了中国
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模式存在依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而变化的门槛效应。
第二,中国地方政府对集聚租的征税效应体现在地方专业化程度而非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关联度上
面。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关联度有减税作用,产业专业化程度是政府征收集聚租的主要力量。因地方产
业专业化产生的“集聚租”虽然降低了企业对税收政策的敏感程度,为地方政府的税收政策和税利增收
创造了空间,但实为资源依赖意义上的“集聚租”,而非通过产业关联所带来的外溢性增加了资本粘性,
产生的“集聚租”。在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关联度更高的城市,企业平均税率更低。地方政府为实现产业
规模化、技术专业化和投资多元化,采用降低税率的方式吸引投资,而政府对此种产业集聚带来的外溢
① 出于篇幅限制,三种明细税率模型的回归结果不再列示,如需请联系作者索取。
197